首页>青岛频道>内容详情

青岛市市南区光影年代秀:探寻城市更新大潮中的建筑新生

2022-05-10 11:41:5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赵进 通讯员 陈明一

假如你我都生活在1935年,那年夏天,当你走出青岛火车站,我会带你去隔壁的太平路,坐上联华影片公司《浪淘沙》剧组的汽车,和孙瑜导演聊一聊,与影帝金焰合个影;可惜你我都不属于1935年,那么请从太平路转入中山路,重温百年影像瞬间,你会辨认出彼时青岛的模样。

城市的发展要做足“面子”,更要扮靓“里子”。游走在青岛市市南区的中山路,你会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光影百年中山路,影视名著皆是过往

青岛被德国侵占了十七年。十七年,弹指一挥间,这座城市变了样貌,换了口味。

那么,探寻光影百年,为何要从中山路讲起?

如今,青岛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电影之都”而蜚声世界。当时光回至百年之前,中山路上的光影故事,为这座城市开启了蹒跚的国际梦。

在中山路与湖北路交界,有一栋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它设计于1899年,建成于1902年,最早为“水兵俱乐部”,现在被辟为“1907光影俱乐部”。1907年9月4日,这里举办了全国首次商业电影放映;2016年,通过权威专家论证,这栋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

水兵俱乐部又名水师饭店(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1895年电影发明不久,中国便开始了电影放映和拍摄,中国的电影制片厂规模小,影片数量并不少。但影院多为西方人经营,外国影片占据了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在包括青岛在内的许多城市,很难打进电影院。 

彼时,中山路被一分为二,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史称“青岛区”;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名山东街,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

 “此前青岛拥有四十余万人口,居华北重要之地位,但没有一家中国人办的电影院,外国在青岛侨民仅两万多人,却有四家电影院。”

1930年,上海的一些电影制片商联合了几位资本家在青岛开办了一家电影院,为国产影片提供阵地。筹备时,电影院名为青岛大戏院,落成前正式定名为山东大戏院,这就是今中国电影院的前身。

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山东大戏院(图片来源网络)

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正式开幕,影后胡蝶专从上海赶来主持剪彩。当年,胡蝶正红,剪彩之前影迷云集,中山路上交通中断。开幕的第一部电影是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因此,上世纪初期,留在中山路的记忆是嬉闹的。是夜,无论是欧韵风尚的“水兵俱乐部”,还是雅绅名媛云集的山东大戏院,火热演出之时,剧院外面便聚满了靠活的人力车夫,天南海北的口音,翘首企盼。毕竟,那个年代,能看起电影之人,必为中上层人士。

1932年,山东大戏院开演一周年时出了一本纪念册,其中谈到“影院开门也有七件事:捐税、片租、房租、广告、薪水、交际、设备;洋楼逾高,开支逾大,娱乐场所的捐税特别来的大。”税多,开支大,使得票价高,从4角到1元,百姓消费不起,渐入困境。 

每一位人力车夫都有自己的辛酸往事,否则也不必背井离乡闯青岛。一次,他们的交谈引起了一位学者的注意,驻足细听一番,学者先生决定走进他们的生活。他,就是老舍。

翻看一些老青岛的照片,旧青岛交通随处可见,气派的高头大马车,油烟滚滚的老爷车,当然,最多的要算是人力车了。上世纪早期的交通工具,也许没有今天这么迅疾舒适,但却独有一份历史的沧桑感,尤其,当车夫们与客居青岛的名人有所交集。

1936年,客居黄县路12号(今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老舍为了准确描写人力车夫,常常沿着黄县路行走,转弯去往车夫扎堆的“东方菜市”附近。他们的疾苦幸福,都是他所关心的。在他心中,一部反映中国旧时劳动人民不易的小说正在酝酿,这便是后来的惊世巨著《骆驼祥子》。而祥子的原型便是旧时青岛的人力车夫。

如今,斯人已逝,而《骆驼祥子》也被搬上了舞台与银幕,成为一段记录历史的影像。

有人认为,祥子与虎妞,必定是当年真实存在于青岛的一对悲苦夫妻,但已无法考证。

邂逅1907,探索建筑新生

百年光阴匆匆过,静默了嬉闹,消逝了忙碌的人力车夫。中山路在闲适之间,站在了市南区城市更新的前夜。

在1907光影俱乐部留有一份旧时地图,上个世纪青岛各大电影院的分布清晰可见。而如今,唯有中山路上的1907光影俱乐部和中国电影院。

由此,游走在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市南老城,老建筑如何规划再利用,颇费思量。许多老城区后期面临着规划空间不足而乱拆乱建或放弃开发的尴尬,此时,集约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城市积极寻找新动能的唯一出路。

2016年,1907光影俱乐部正式对外开放,这座融合了电影、艺术、生活的建筑,成为全国首家电影文化综合体。

1907光影俱乐部(图片来源网络)

从中山路拾阶而上,轻推沧桑斑驳的木门,踩在岁月回响的百年地板上,穿越前台,电影音乐剧场便到了。这是青岛首个音乐厅和礼堂。12米的建筑层高,巴西里卡风格,整个剧场最大程度保留了百年前的剧场原貌,只在声音和灯光上做了优化。米兰时装周、《英雄本色4》杀青仪式等活动都曾在此举办。

若论1907装饰设计最为出彩的区域,非“百年光影长廊”莫属。以前厅为中心,长廊一端展示的是青岛早期国宝级的百年老建筑旧影,另一端展示的是德国水兵俱乐部在不同时期的老照片,百年老地砖与灯光相互辉映,非常适合拍照。

伫立在二楼中央的“莫奈花园”餐厅,你的左右两侧又是一条长廊。只不过,与一楼的“百年光影长廊”不同,这条极具文艺复兴风格、内外相间共40多米的长廊,镌刻着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对电影和生活的思考。

当穿梭于长廊之中,15个大小不一,主题不同的放映厅分列其中,有恐怖观影厅、星空观影厅,以及家庭观影厅,这里是1907的电影生活馆,又名私人影院。

值得一提的是,1907与中央六套1905风霆迅合作,所有影片资源均与中央六套共享,5000多部电影皆为蓝光正版片源。尤其,这里不光有经典老电影,还有院线下映一个月之内的正版电影。

事实上,周游整个1907光影俱乐部,私认为,位于三楼的电影博物馆方为整座建筑的精髓所在。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公映了世界上最早的12部影片,诸如《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他们也被称为‘电影之父’。”

“世界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其创作人乔治梅里埃,正是‘电影之父’公映当天的观众之一。”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影片仅是录制了京剧演员谭鑫培的‘唱念做打’,与真正的电影还是有所区别。”

有趣的世界电影知识,不断充实观者的认知。幸运的是,1907从收藏家那里收集来43部百年前的早期电影,并针对这些电影胶片做了数码修复——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世界第一部轻喜剧《水浇园丁》,以及世界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虽然无法带走这些影像资料,但博物馆已将12部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早期电影制作成为明信片,极具收藏价值。

大爱博物馆中的“电影与青岛”板块,这里展示了1931年至2003年间16部取材于青岛、取景于青岛的代表性影片,《歌女红牡丹》《浪淘沙》……感受影像中的青岛变迁。

此外,“青岛电影院历史文献”板块收藏着老青岛“福禄寿影剧院”与“红星电影院”的票根,胶片展区、镍币影院、影人墙、名人签名墙,就连《罗马假日》中赫本和派克骑的摩托车亦被原型复制,你尽可以在《花样年华》梁朝伟约张曼玉吃饭的场景小坐,或者,去根据电影建造的同名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中徜徉漫时光,均是触摸光影百年的好去处。

“活”起来的百年老城

老建筑如何新生?是守旧如旧仅供观赏,还是如1907光影俱乐部一般。

犹记得,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带来了两份议案,其中一份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建议》。

王玉志在议案中提到,“支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活化的方法和路径,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植入与街区文脉传承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元素。”“现代产业元素”一词,颇具新意。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在山东,提及历史文化街区,青岛市是典型的代表,市南区又是多元文化的缩影。

上世纪初,大批文化名人的聚集,让市南区许多老建筑成为名人故居。2012年6月,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成功当选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加之此前入选的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市南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城区。

今年,市南区提出未来五年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的发展目标。而历史建筑所在的西部城区则重在提升,“提升功能、提升空间、提升活力,突出文化传承,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发展符合老城区特色的产业,促进传统文化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提升有机融合,打造成为最具青岛特色、兼具商贸活力与人居品质的历史城区。”

留给市南区的任务是艰巨的,作为近代青岛城市的发源地,对于地理空间存在局限的市南区,如何处理老城区的“保护和活化”,是市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必答题。

不难看出,从单一的“水兵俱乐部”到综合体模式的“1907光影俱乐部”,市南区已经开启了老建筑“兼具商贸活力与人居品质”的有益尝试。这也证明了,在“保护”前提下,“活化”历史城区的谋划,已经成为现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共识。

春暖花开,去市南区的中山路,触摸一段光影百年的传奇,鱼雁来回,树荫留影,你会感悟到这片百年老城正在通过建筑新生而崛起。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于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