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岛频道>内容详情

先睹为快!这场顶级的雕塑大展在青岛黄盒子美术馆开幕

2021-10-19 18:46:0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1年10月18日,东方时尚季 · 黄盒子开放展“周隹朔土——国际公共雕塑展”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黄盒子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岛市文联与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青岛西海岸新区黄盒子美术馆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主办,青岛缔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共同推出。本次展览展出34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共35件,向参展嘉宾及观众整体呈现了当代雕塑艺术的多样性和前沿状态。

东方时尚季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指导下的品牌活动,从2017年至今已举办五届,东方时尚季深耕时尚产业生态链打造,每年都会成为青岛时尚盛事之一。2021东方时尚季涵盖第21届青岛国际时装周、第二届中韩原创设计师品牌交易会、买手论坛、黄盒子开放展、潮流活动等内容。其中,“东方时尚季 · 黄盒子开放展”展期为2021年8月28日至2022年7月12日。

展览开幕式由黄盒子开放展策展人之一的武琼女士担纲主持,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青岛西海岸黄盒子美术馆馆长沈其斌先生,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先生,国际策展人苏珊·布罗施·莱维特(Shoshan Brosh-Levitt)女士,青岛中纺亿联总经理王耀东先生,青岛缔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黄盒子开放展总执行人王祝国先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行政副馆长张译文女士,以及艺术家代表程小咚和王光旺先生等嘉宾出席并参与了开幕式。

开幕现场

当天14:00时,开幕式正式开始。沈其斌先生在发言中提到,东方时尚季 · 黄盒子开放展的主旨是“从开放到放开,从突围到破圈”,作为黄盒子开放展的三大主题展之一的“周隹朔土——国际公共雕塑展”展现的是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全新探索,全面诠释了艺术与城市、异域与在地的关系。

黄盒子开放展总策划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

青岛黄盒子美术馆馆长 沈其斌

沈其斌在开幕致辞中同时提到,今年8月28日,东方时尚季 · 黄盒子开放展的首展“艺术盛装——黄盒子美术馆特展”的开幕式同样也是通过直播的方式让线上观众看到开展的盛况。作为黄盒子开放展的总策划、艺术机构的服务者,非常开心能够给青岛观众展现这样一场关注美育、关注民生的展览。国庆期间,青岛黄盒子美术馆内,每日的观展人流量数以千计,成为一场全国范围内堪称现象级的当代艺术大展,黄盒子美术馆也成为青岛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艺术名片。

东方时尚季 · 黄盒子开放展中专注学术的“磁场——黄盒子实验空间”版块也已于10月16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顺利开展。伴随着“周隹朔土——国际公共雕塑展”的帷幕拉开,打破传统布展模式的密集性艺术呈现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介入到城市空间中,为城市注入能量,给艺术生态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沈其斌与莱维特夫妇合影

本次公共雕塑展突破美术馆的空间限制,延伸至城市与公共空间中,蜿蜒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山海间,盘亘在东方时尚中心的整个园区内。也正是因为东方时尚中心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支持与投入,黄盒子美术馆才得以为广大青岛市民创造亲近艺术、感受艺术、分享艺术的宝贵机会。

自由艺术家程小咚

自由艺术家程小咚在致辞中谈到,我们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以开放作为展览主题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词。现代社会虚拟与现实并行、线上线下相互交织,未来对大家来说深不可测又充满憧憬。这些时代特质和黄盒子开放展的主旨不谋而合,用开放的心态包容变化,拥有独立精神,坚守信念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当代艺术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诸多方面的突破,相信此次雕塑展览的开幕对国内公共雕塑艺术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及夫人国际策展人苏珊·布罗施·莱维特(Shoshan Brosh-Levitt)也参与到开幕现场并发言。莱维特夫妇在发言中谈到,这次展览让他们看到了众多的年轻策展人和青年艺术家们,也让他们感受到不同语言、不同种族间展现出的艺术多样性。苏珊女士十分期待能在明年为馆内带来由24位女性艺术家共同呈现的新展览。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剑桥大学博士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

国际策展人特拉维夫大学教育学博士苏珊·布罗施·莱维特(Shoshan Brosh-Levitt)

伴随着周隹朔土——国际公共雕塑展的顺利举办,青岛西海岸新区黄盒子美术馆将继续砥砺前行,推出更多优质、专业、精彩的系列大展。我们希望通过与各界精英的携手努力,将美术馆打造成多种艺术形式得以呈现的开放平台。(宋瑞龙 郑裕玲)

  周隹朔土——国际公共雕塑展现场 (部分作品)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于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