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国际名都小区位于深圳路170号,建筑面积82172平方米,共计9栋楼,户数为924户,常住居民约3000人,老人孩子占比较多。小区内设有三处垃圾分类密闭厢房,一处四分类标准桶点,居民已经养成了初步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参与率100%,分类率近75%左右。
国际名都小区始建于1996年,建成于2006年,环境的优美成为了小区居民晨炼、跳舞、散步的理想“口袋公园”,垃圾分类工作的成功开展更是助力国际名都小区成为市、区、街及社区观摩的示范样板小区。
国际名都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前期,面对小区垃圾桶标识不清、摆放混乱、每一楼前都四个开放式垃圾桶等等问题,街道、社区、物业多方联动,“三驾马车”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将“撤桶并点”与投放点升级改造工作作为打好垃圾分类这场“持久战”的第一步。
街道夯实组织保障,推动垃圾分类长效化
街道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及推进计划,理顺完成“垃圾分类办公室-第三方运营公司-社区-物业-居民”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社区党组织引领号召,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
党组织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楼组长带头、优秀居民代表带头,前期多次召开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楼组长、居民代表等会议协商如何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党员干部,居民代表带头承诺进行垃圾分类。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机会和场所,把垃圾分类宣传有效镶嵌在物业项目组织的元宵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活动工作中,采取发放宣传品、有奖竞猜、垃圾分类知识解析等方法,形成较好的宣传氛围,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物业经理带头示范,推动垃圾分类规范化
物业也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闭环里关键的一环,国际名都小区物业经理赵连友作为一名党员、退伍军人,主动担当,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政策,探索出有效的垃圾分类办法。“撤桶并点”期间,物业团队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确定了3-5处选址备选后,联系小区业主委员会、热心业主代表召开撤桶并点沟通会,挨家挨户入户征求意见,最终选定3处位置。
在“三架马车”的合力推动下,小区顺利推进了桶点设施升级改造事宜,仅用短短的二个月时间,入户表决“撤桶设点”投票,通过率达到97%,顺利将九处垃圾桶近40个垃圾桶合并成三处密闭厢房、一处标准四分类桶点,并按照国家标准对三处厢房选址进行地面硬化、配套给水排水设施、联通24小时电路,将九处原址点位地面换土补绿、外围补植绿篱。
垃圾箱房建成后,为切实提高垃圾分类的精准投放,经过街道、社区、物业以及第三方的多次调度后,以“四带动”为主攻方向,努力创新垃圾分类示范典型。
在街道的主导下,邀请垃圾分类专家来到小区,对小区居民面对面地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常识宣讲,以及垃圾分类投放培训,居民的垃圾分类认知和行动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此基础上,把密闭式垃圾箱房作为宣传阵地,经常更新宣传片以及投放积分换取生活用品。
在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康城社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党员带头,党员示范、党员驻桶等等形式,带动居民积极投入垃圾分类工作;对小区一些老年人,物业联合小区党员代表采取入户手把手教、上门主动验取分类精准度、协助投送垃圾等方法,解决老年人不清楚分类、不方便投放的问题。
物业与第三方联合小区内楼长、志愿者、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简称志愿者队伍)密切配合,邀请志愿者队伍走出去观摩、互动学习。让观摩学习后的志愿者队伍参与垃圾分类驻桶指导工作中,志愿者队伍的的热心公益行为,在小区内迅速传播开来,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国际名都小区作为“学区房”,周边有良好的学校资源,小区内学生偏多,抓住此“优势”,联动学校邀请专业讲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为小志愿者们开展垃圾分类特色课堂,并为小朋友们布置了形式丰富的课后亲子作业,增加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和家校的粘合度,在小区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
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课题搬入小区,通过亲子互动、小志愿者宣传、小志愿驻桶指导等活动的开展,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国际名都小区有一支小朋友们组成的志愿者站桶指导队伍,小志愿者和督导员一起站桶指导,小志愿者负责站点现场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工作,督导员指导居民对投放的生活垃圾开袋拆分,对未正确分类的立即指导进行二次分类,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