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青岛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起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壮大财政资金池,增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汇聚财政收入、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三大“资金池”,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增强发展动力。
财政收入量质齐升。1-10月,青岛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07亿元,增长14.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税收占比73.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首次突破1300亿元。
政府债券促投资、稳增长。在全国政府债券额度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青岛市积极争取债券额度逆势增长6.5%,达到510亿元,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及民生领域220个项目建设,拉动项目投资4000亿元以上。
创投基金跃上千亿层级。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科创母基金、国有资本股权制基金“立体式”基金矩阵,政府156亿元的认缴出资,撬动社会资本设立基金116支,管理基金规模1248亿元,财政资金放大8倍以上。
聚焦市民获得感,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
把民生保障放在优先位置,今年,全市民生支出安排1100亿元以上,占比超过七成。其中:
安排26亿元稳就业、保就业。为8.6万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为4.5万户创业实体发放创业补贴,为7.1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住房等补贴,开展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27.9万人次。截至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1万人。
投入41亿元保障疫情防控、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实施疫苗免费接种950万人;落实医院运行、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补助;新建3个核酸检测基地,改造18个医院发热门诊和重症病区;支持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备用医院等。
统筹210亿元提升城市环境、改善居住品质。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地铁三期7条线路新获批,1号线春节前将全线开通;建设长沙路环湾立交等交通工程;打通30条断头路。216个老旧小区、1062套公租房、60处山头公园全部开工,新增城市供热配套面积977万平方米。
整合72亿元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获省考核第一名。为50余万农户发放耕地保护、种粮补贴,为2.4万脱贫享受政策户、边缘易致贫户购买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扶贫特惠险,支持新建42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完成489个村公益性设施项目、扶持110个村庄壮大集体经济。
统筹23亿元促进公共服务补短板。教育:开工建设50所中小学、幼儿园;改善215所农村中小学食堂。养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4.5%;建成40个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支持10件32项市办实事如期推进。
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纾困发展
统筹财政资金、政策资源、金融资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青岛市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达到193万户。
减税降费公平普惠。1-10月新增减税降费105亿元。减免个体户增值税12.6亿元,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9.5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制造业企业所得税34.5亿元;降低企业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降费8.5亿元。
惠企资金大幅增长。累计出台188条政策措施,支持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发展。安排科技创新发展资金30.2亿元,增长17%,支持企业比重由56%提高到81%;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1.5倍,企业技改补贴增长40%,带动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0%。
帮助企业融资增信。联合金融部门建立“四金”引流渠:设立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转贷“引导金”、银行机构贷款风险“补偿金”、贷款增长“奖励金”、补充融资再担保机构“资本金”,鼓励加大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前三季度,青岛市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7%和38%。
加力支持外贸出口。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关税保证保险等补贴,累计为14538户企业办理出口退税330亿元,带动1-10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增长36.7%,高于全国14.5个百分点。
用好改革关键招,让公共财政提质增效
通过协同创新、集成改革,让财政资金转起来、活起来、快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资金安排上,突出系统性。围绕上合示范区、经略海洋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八大发展战略“重构式”整合资金和政策,2021年投向重大战略领域的专项资金达到274亿元,占比超过70%。
在资金拨付上,突出效率性。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涉企、涉民生的28项49.6亿元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惠及1万余家企业和150万群众。
在资金使用上,突出循环性。加快实施“拨改投”改革,对科技、人才等领域资金,变“拨款”为“投资”,实现政府增信和滚动支持,目前已运用在新能源山东实验室建设、海洋生物新药研发等方面。
在资金管理上,突出绩效性。“立体化”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全面覆盖“四本预算”,在全国率先构建起部门整体支出、项目支出、债券支出的绩效评价新体系。(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