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高妍妍
青岛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帮助下,坚持惠企、利企导向,聚力“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市中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新吸纳就业和进出口、99%以上的企业数量,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聚力办事方便 全周期提升中小企业政策环境
直面中小企业急难愁盼,动态推出政策措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的政策服务,不断提高企业获得感。一是加大政策供给。聚焦支持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生产运行等重点领域,2022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助企纾困政策42条、稳增长89条、“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四批政策清单,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信心、健康发展。2020年以来,持续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等活动,提升中小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刊发典型经验做法。二是推动政策落地。持续迭代升级“青岛政策通”平台,实现各级政策信息“一站式”发布和奖补政策线上申报“全流程”服务,平台已汇集政策信息超2.4万条,超1.2万家企业通过平台兑付财政资金20.6亿元,获国务院办公厅肯定。聘任290名基层政策服务专员,每年编制政策服务手册和政策一本通,持续举办线上线下政策宣讲,推动政策直达快享。2022年首次开展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推动各区市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三是提高服务效能。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创新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年服务企业超百万家次。开展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推出100条创新举措,其中17条为国内领先。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国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全链条“掌上办、零材料、智能审”,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同步发放、电子证照联展联用等创新举措获得国家级试点。
聚力法治公平 全方位提升中小企业法治环境
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法治建设,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出台《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推动《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立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出台《青岛市关于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青岛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搭建起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创建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及时反映发展成效。以立法形式将11月1日设为“青岛企业家日”,营造尊商重商良好氛围。二是健全法治保障机制。建立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政法机关保障民营经济发展25条措施,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在全国创新推出服务型执法模式,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在全国首创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各类咨询服务,2021年以来共服务企业4万余次。三是化解涉企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累计为3005家次中小企业清理欠款32.58亿元。开展“蓝色风暴”涉民营中小微企业专项执行行动,2022年以来执结案件6.4万件,到位金额259.3亿元。开展纪委监委为企业护航行动,督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大力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坚持应退尽退、应减尽减、应缓尽缓,2022年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超1.7万亿元,减免房租4.1亿元。
聚力竞争力强 全要素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环境
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强化要素保障,降低融资成本,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一是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综合利用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政策,创新设立首贷信用贷服务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启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春雨行动”等系列服务活动,发挥“信易贷”“金企通”“融资通”“政务数据中台”等平台作用,推动政银企精准对接。加快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连续四年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截至2022年末,辖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41.18亿元,较年初增长26.9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构建“一超多专”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平台连续四年问鼎工信部“双跨平台”榜首,累计上线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40个,为近9万家中小企业提供赋能服务。全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496个,完成10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2家企业入选全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3家服务平台入选全国首批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三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围绕全市实体经济24条重点产业链,积极发挥47家链主企业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组织开展多场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活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开发“链万企”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