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对口援疆:守望相助 情满天山》专题新闻介绍:“蔬菜大省山东援建的高标准智能温室来了!仅喀什疏勒一个县就发展蔬菜种植20万亩,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
这就是由山东省属国有企业水发农业集团投资,并且自主设计、建设、运营的南疆“菜篮子”工程——新疆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
水发农业集团“掌门人”吴东振笑言,在实际工作中,他的企业一直坚持以精神文明来促进业务的发展与进步,以企业文化来指导员工的思想。
水发农业集团的援疆工作到底开展如何?借助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又如何来指导实际业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新疆。
戈壁“暴晒”,水发人的初心和坚守
从万米高空俯瞰新疆,白雪皑皑的天山、浅褐色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荒凉的戈壁滩,更有山脚下蜿蜒曲折季节性河道,宛如大地母亲的毛细血管,景色雄阔让人惊叹。
7月25日,阿克苏库车县,县城以东30公里外的雅克拉农场,戈壁滩上开垦出的万亩棉田,与一路之隔的戈壁滩形成强烈反差,再往北20公里,清晰可见的天山南坡因沙漠干旱剥蚀呈现出深褐色的山体,让人望而生畏。
中午11点,气温36摄氏度、地表温度接近50度,暴晒不到10分钟,记者就感到被灼烧的刺痛,库车水控董事长王忠杰笑言在新疆4年,晒爆皮不知多少回。暴晒之下,人虽受不了,棉花却长势喜人,雅克拉农场8500亩棉田种植的新鲁棉87号,由于管理得当,在春播不利条件下依旧丰收在即。
记者眼前的棉田,长1200米到1500米,宽120米,非常适合大型机械化生产。王忠杰向记者介绍,“现在棉花采摘90%以上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只有大型设备够不着的角落里才需要人工去采摘。”上面提到的老任,一个团队就管理着11000亩棉田,只需要80个工人,最忙的时候也就是300人。
雅克拉农场面积8500亩,库车水控在库车就有3个农场,在阿克苏还有4个农场,棉田总面积达到14万亩,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
沉下去!
从库车一路向北,穿越沙漠里的绿洲、雪山下的草原,在高山上远眺伊犁河谷群山之间万顷良田。巴音布鲁克草原宛如一颗镶嵌在雪山环抱中的绿宝石,夕阳余晖下,蒙古包里升起的袅袅炊烟。
7月27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当年,水发集团肩扛产业援疆使命进入新疆,第一站就落脚在这里。
彼时正值新疆农业低谷期,“很多老板是开宝马车来,骑自行车走。”新疆水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智生形容当时市场的惨淡,“土地经营对资源、资金、规模、管理都有很高要求。不光民营企业,甚至实力雄厚的央企,干到一半就做不下去退出了。”
在新疆,棉粮龙头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棉粮深加工和收储环节。而水发则另辟蹊径,瞄准土地流转规模化趋势,从掌握优势土地资源入手,不断增加土地流转面积和合作面积,实现了以地控厂,再延伸到农产品粗加工领域的路径。
呼图壁万得农资市场,水发的惠农服务中心就设在这里,干净整洁的店面里陈列着各种肥料样品,为农户提供一站式农资服务。下午三点,服务中心负责人胡兆龙正在给前来咨询的农户老张介绍农资产品。胡兆龙另一个身份是现代农业呼图壁片区经理,而服务中心就是他开拓业务、培训农户的前哨阵地,打通了服务农户的“最后1公里”。
在县城东北,是当地种棉大户宁成豹承包的新疆水控4000亩棉田,棉田平时只需要十几个人打理,这源于智慧农业应用以及无人机、大型机械设备的运用。只见他打开手机里的APP,棉田范围在屏幕弹出来,各种指标一目了然。哪块生了蚜虫,无人机打药就专门往那里喷,没生虫子的地方就绕开。
高速发展的水发农业
现在的新疆,央企、国企以及很多民营企业都开始进入土地规模化经营市场,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形势不再允许慢慢发展。
8月1日星期天,凌晨1点,水发农业的视频会议还在继续,从早晨开到半夜,水发农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东振和远在新疆的同事研究了多个议题,尤其是研判今年棉花价格走势,商讨相应对策。据说这样的情形在水发农业已经习以为常,随时随地的视频会议是总部和新疆项目之间高效沟通运转的保障。
“早在2016年,到新疆考察水务项目,看到了棉花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发展机遇。”吴东振回忆,“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就是主要靠产业带动,产业带动要靠国企担当。由此,水发开启深耕新疆现代农业之路。”
短短4年,水发农业在新疆已经形成资产约170亿元,涵盖多个农业板块。为新疆累计创造就业岗位一万余个,带动脱贫五千余户,惠及贫困人口3.4万人,在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产业援疆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获得当地政府、建设兵团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如今,水发农业在新疆实现流转合作300余万亩土地,以地控厂、以厂控销,通过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社,与种植大户开展联合经营种植,与粮棉加工企业合作收购加工,打造出全产业链规模化农业。
在新疆,水发农业在全疆目前自有及合作经营轧花厂53座,辐射控制棉花种植土地近200万亩,去年收购加工销售棉花94万吨,占全国棉花总量的1/6。
在喀什,水发农业通过创新“1+N”模式,打造新疆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园的示范作用,吸引喀什及周边地区农户种植蔬菜,建立农业学校,提供种苗及技术、培训、销售等服务,打造出南疆最大的蔬菜平台。
4年间,伴随着水发人足迹遍布山东、新疆、内蒙古、甘肃,水发农业集团在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排名也从2019年123位快速上升到2020年的60位左右。2021年,水发农业集团预计收入达到350亿元,增长340%,占到水发集团收入三分之一强。
小棉花,成了群众致富“金饭碗”
“家里有30亩地,种着小麦和玉米,过去全家年收入2万元,现在不一样了。”32岁的艾买提.木沙眼睛深邃、鼻梁高挺,如今的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和妻子热兹宛.古丽一起在库车水控的雅克拉农场做工人。现在他们月收入4000元左右,两人年收入八九万。加上抽空回家打理一下自己的庄稼,木沙家的年收入能达到十万出头。树荫下,木沙一边吃着西瓜,一边和记者聊家常。
2017年水发农业刚进入新疆时,当时新疆的棉花产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种植分散、方式落后、品种杂乱,迫切需要资本方进入,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水发农业探索出“流转控制土地+全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流转控制土地开展合作经营,培育职业农民和种植大户。向种植户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播种、收割、技术等服务,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90%利润反哺种植户,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开展订单收购,组织加工销售,打通市场流通环节。此外,通过推广棉花智慧化种植新技术,节水、节肥、节约人工成本均达到10%以上。
“永葆创业激情”
从一穷二白到超千亿资产规模,水发集团用其快速的进阶之路、丰盈的资本图谱以及裂变的内生逻辑告诉世人:探索与创新的国企更具生命力。而“永葆创业激情、永做特色发展、永存危机意识 、永远革故鼎新”的“水发精神”激励着3万多名水发员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4年间,吴东振去新疆出差30多次,每年五一、十一几乎都是在新疆工作。有一次因为疫情,吴东振带队抵达木垒县被拦在了高速路下口,几个人蹲在高速公路边扒几口饭,等当地副县长赶来在路边聊完项目又接着赶路。
由于在户外时间长、强度大,晒伤、中暑已成为王忠杰和同事经常要处理的“小毛病”。虽然如此,他们并未改变四年前来到这片戈壁滩的初心。“工作环境虽艰苦,但国企人应该有扎根和奉献精神。”
2017年,水发员工刘方舟被派到新疆喀什工作,刚工作的他不适应当地习惯,听不懂维吾尔语,但他愿意为这片净土奉献青春。
美合日妮萨·阿木提原是疏勒县政府干部,在多次参加新疆喀什(山东水发)蔬菜产业示范园观摩活动以后,美合日妮萨被水发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所深深吸引,主动请示希望到水发工作,经公司层层面试,如愿以偿来到水发蔬菜产业园工作。刘方舟在工作中积极帮助她,双方产生好感,并确定了爱情关系。今年6月2日,刘方舟与美合日妮萨·阿木提办理了结婚登记。
尾声
在新疆,人们常说“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连心。”采访途中,记者处处可见水发人充满干劲的脸庞和温暖的笑容,无论是公司领导,还是普通员工,无论是从山东远赴新疆,还是新疆本地员工,更无论是哪个民族。
作为国有企业,水发农业集团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的援疆之路上,充分发挥国企担当,以精神文明指导产业援疆,打造出一流援疆项目,构建出产业援疆发展新格局。(通讯员 张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