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个季节里,我是最喜欢秋天的。
时值深秋,天气晴好,宿舍楼前山坡上的樱树枝疏叶朗,色彩斑斓,叠出深浅,撩人情怀,禁不住提笔欲试了。
从《诗经》开始,历经各朝各代,涉及诗词曲赋文论辞章多种文体,几乎是凡有秋字落处,笔意即涉悲凉。比如“古道西风瘦马”,比如“秋风秋雨愁煞人”,比如“巴山夜雨涨秋池”……,悲哉,秋之气也。虽也有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样的积极向上之语,但也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论断在先。
这样一来,一腔的写作热情被汹涌而来的清冷冲得七零八落。自己这支幼稚浅露的笔怎么能与我们祖先传承了三千年的文化意蕴相抗衡?可谓蚍蜉撼大树。“写文章是一种很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余秋雨先生这话于我真是心有戚戚焉。
是啊,在这个季节里,游子思归之情,亲人望归之意,伤别怀旧之感,贬谪流放之痛,无不令人心神交瘁,难以担承。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实在是深刻揭示了这种根藏在中国文化血脉之中与自然季节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和心灵触动。
此后一个月,我一直没有动笔。不过渐渐地我发现,如果抛开“悲凉”二字,单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审视,那些关于秋天的语句都是多么绝妙地令人心醉啊!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还有比这更出神入化的语句吗?不说枫林而说霜林,上呼晓字,暗寓节气,已渐入佳境。是叶非经霜不红,偏又不说红字,只一醉字,境界全出:满腔离愁一朝之间染红枫叶,霜林竟然把持不住而醉颜酡酡,更何况离人!是人比霜林美,愁较红叶深啊!
这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写秋景入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倘若你能慢吟细品,只两个“兮”字,就足以使人陶醉了,像回味一口醇厚甘郁的美酒一样的陶醉了。更何况那袅袅的秋风,袅袅的轻纱,袅袅的湘夫人的神韵,和那秋风中凄迷的思念,在微波的荡漾里一叶一叶飘悠而下,让你的心情也袅袅袅袅地迷失了自己。
这是屈原的《九歌》,写秋意入神。
……
有多少的传世之作与秋有关,有多少的千古绝唱是在秋天里成就。当你沿着历史的长河,行进在秋的两岸,逐渐接近它的心灵深处的时候,就会感到没有一个季节能够像秋天这样积淀了那么多的文化意蕴,蕴含着那么多浓厚的感情,而且历久弥深愈见精笃。应该说,这是一个和心灵异常贴近的季节。
真的。清秋时节的那种淡远、宁静,你品味过吗?高远湛蓝的天空清澈如水,有时,丝丝缕缕的白云生动得象飘逸的飞天,群山褪尽了春夏的土气,显得更加悠远含蓄,草木们那充满沧桑的成熟气息和色彩浸染了浑厚的大地。这一切,是对春的浅薄、夏的浮躁的思考和感悟,是去芜存精浓缩了的生活的精华。当你在闲静的时候撷取其中几枚思想的叶片,用心灵去浸润、去品味,就像品尝一壶醇厚香郁的上好的茶。一口,只一口就让你回味无穷。
当落叶洗尽铅华,在即将来临的冬季面前,秋显得愈加朴实、凝重。有人感慨落叶的沧桑,可是真正理解秋天的人知道,这不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浅陋,更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哀,而是自我的更新和思想的积淀,是生命的重新蕴育,是历经沧桑返朴归真的平淡。
最让人荡气回肠的是秋天的气势——准确地说,是秋风。它是秋重生的序曲,是阵痛前的涅盘;它扫尽枯夏的沉疴痼疾,荡涤一切的腐朽衰颓,为鲜活的生命的重生做准备。那真是摧枯拉朽,风云变幻,金戈铁马,气吞日月。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肃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激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磅礴,上演着一场场荡气回肠的英雄大剧,谱写着一首首恩怨情仇的儿女悲歌。这是秋的灵魂,是大自然的千古绝唱,在这里,秋为自己的生命之旅完成了最后的壮美的升华。
这才是真正的秋天啊。
于是,我内心深处的那根生命的琴弦被轻轻地拨动了。
于是,我欣然命笔,在秋的高处落下我谦卑的文字,来诉说我的秋思。
时壬寅年农历十一月初一。
(作者 刘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