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王诗阳 实习生 徐立选
7月14日下午,记者从“乡村振兴在行动——看区市”第五场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立足城乡共生、关系紧密的区域实际,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系统推进“五大振兴”,全域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
以下是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具体情况。
聚力产业发展,全域赋能组团带动,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坚持城乡发展“一盘棋”,跳出农业看发展、跳出乡村看振兴,全域谋划、多层多点布局活力源,三级联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区级构建五大城乡融合发展组团,以大项目、大产业辐射带动镇街发展。东部组团依托青岛自贸片区,聚焦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引进建设京东方等总投资2300多亿元的57个重点项目,带动王台、红石崖街道产城融合发展。南部组团依托董家口港区,聚焦绿色低碳新材料和氢能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建设金能、美锦等总投资过千亿元的77个重点项目,带动泊里、琅琊镇港产城融合,成为青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部组团依托东方影都,聚焦影视文旅产业,形成“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一区多基地”发展格局,建成了110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先行区。西部组团、北部组团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际种都,聚焦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实施现代种业、数字农业“双强”行动,引进清原农冠等种业企业11家,培育宝山蓝莓、海青茶、大村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集群,争创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22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0个。
镇级实施“1213”工程,以产业振兴集聚区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激发镇域发展活力。发挥镇街上联城市、下接农村的枢纽作用,建设12个乡村产业振兴集聚区、1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吸引城市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向镇街流动,把镇街建成产业兴旺、财源充沛、人口集聚的乡村经济中心。12个乡村产业振兴集聚区累计引进项目319个,完成投资21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46亿元,带动就业3.5万人,助力8个镇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宝山镇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总面积达186平方公里,涉及96个自然村、7.9万人,投资56.4亿元实施项目297个,杨家山里和画美达尼成功创建市级示范片区,张家楼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
村级建设特色农业园区,以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引领乡村产业升级。鼓励村集体引进新型经营主体,以特色农业园区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与农事体验、休闲采摘、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累计建成373家规模以上农业园区和18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通过“企业+园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土地托管和流转50.7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总面积的70.1%;土地规模化经营55.2万亩,规模化经营率89%,粮食播种面积72万亩、总产量突破26万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共赢。
聚力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协同联动,绘就美丽宜居画卷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局限,统筹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覆盖、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
基础设施协同配套。城乡路网一体布局,新改建农村公路467.5公里,地铁13号线、6号线、开城路等骨干道路连通主城区与西部镇街,道路硬化实现“户户通”。城乡客运一体化运营,公交车、快递实现“村村通”。市政设施一体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245个自然村,农村饮水管网改造提升200余公里,自来水集中供水率99.7%;5G基站改造建设8984处,5G网络正在加快向农村延伸;天然气管道实现“镇镇通”。
生态环境协同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城乡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村特点、注重文化传承,累计投资15.4亿元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45个。统筹相邻村庄资源,一体化设计、片区化打造,形成8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创建10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品牌,新区获评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5年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打响“路域环境、农村改厕管护、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农业生产废弃物、村容村貌”六场攻坚战,完成626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验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和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设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青岛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青滨附院等重点医疗项目,提升改造675处村卫生室,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牵手组建五大健康服务共同体,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实施教育强镇筑基工程,采用集团化、“1+1”联盟、跨区域合作等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将农民纳入就业创业扶持范围,搭建“智找活”产业人才供需通平台,去年以来开发农村公益岗位1.18万个。构建全域养老服务格局,创新实施“1+N+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驿站)达335处,服务总量突破650万人次。
聚力乡村治理,党建统领共治共享,谱写和美幸福篇章
提升党组织战斗力。配强涉农镇街领导班子,三轮累计选派超500名机关和国企干部,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联镇帮村。率先实施村级组织规范运行提升工程,探索实施村级民主管理“一二三四”工作法,优化民主决策“四审四议三公开”工作流程,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常态化举办农村党组织书记“头雁争先”擂台比武活动,推动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提升人才支撑力。开展“优选计划”和“三支一扶”大学生招募工作,为镇街选调干部后备人才305名,选调社区工作者518名,推动人才结构年轻化、专业化。定向补充农村教师、卫生专业人员611名,缓解教育、医疗等领域基层工作压力。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政产学研创”五位一体协同平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行动,举办直播电商、中式面点师等技能型人才培训班,参训农民超过5.4万人,培育省齐鲁乡村之星37人、市乡村之星21人,137名“土专家”“田秀才”获得农民职称。
提升文化凝聚力。深化文明村镇创建,获评全国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村镇75个,市级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100%。深入移风易俗,推进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探索形成“1+4+5”婚俗改革新区模式。实施文化惠民,建成国家一级标准镇街综合文化站23处、24小时图书馆15处,村级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强化农村非遗保护,非遗项目增加至86项,泊里民俗博物馆和灵山卫山居记忆馆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
提升社会善治力。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率先建立“党建引领、体系支撑、积分牵引、科技赋能”的“德育乡村”模式。通过将村民在环境保护、睦邻和家、公益奉献、自治守法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积分、兑换奖励,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庄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的生动局面。比如,六汪全镇推广“德育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率95%以上,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聚力乡村改革,系统谋划集成创新,激活共同富裕动能
立足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2022年西海岸新区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50万元,农村居民收入达到28155元、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1。
集成开展“三社一司”综合改革。在2022年青岛市推广“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机制基础上,创新“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共富公司”新区模式,探索建立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间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成立党支部领办田园(土地托管)、劳务、乡舍三个合作社,区属国企和村集体共同搭建经营共富公司,把土地、资产、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统筹利用起来,让村集体和村民更加有效地参与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强村富民。西海岸新区已成立共富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131家,共富田园合作社入围全国农民合作社前十强。
深入实施“两股一改”。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改造原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为抓手,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资源利用型”“投资物业型”“扶贫带动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带动型”“物权利用型”“新业态引领型”“美丽乡村带动型”等8种特色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王台街道引导2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入股、资源折股的形式,出资成立王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开发区招商集团合作,每年保底收益248万元,入股村集体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最高到50万元,两年累计分红496万元。
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开展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鼓励引导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发展。宝山镇大陡崖村对村内20余亩常年闲置宅基地,采取部分退出的方式予以收回,每户村民得到货币补偿10万元,引进企业投资1000万元打造高端民宿项目,村集体通过“租赁保底收入+企业盈利分红”每年增加收入10万元,实现了企村共赢多方受益。